近年来,全球性的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问题凸显,双碳目标和新能源发展成为必然。根据最新研究,全国2543家工业园区碳排放量占比已高达31%,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完成双碳目标过程中的一块硬骨头。
零碳园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生态等多领域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实现区域范围规划、建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的综合性示范工程。
打造零碳园区的意义在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转型和减碳目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1 零碳园区发展现状
为促进园区节能减碳,近年来国家多次发布低碳园区相关鼓励政策,积极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
2021年,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和园区给予支持”。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2年底,科技部印发”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也明确鼓励国家高新区谋划建设低碳产业专业园,支持园区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地方上,截至目前已有湖北、浙江、上海、天津、四川5省市和深圳、成都2城市发布零碳排放区建设实施方案。其中无锡计划在2025年底前,引进零碳领域科技企业1000家以上。
从试点推进情况来看,2022年1月发布的《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经开展了6个低碳省(区)和81个低碳城市、51个低碳工业园区、400余个低碳社区和8个低碳城(镇)试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试点体系,为全国零碳园区、低碳园区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3年,全国各地涌现出多个新建或改建的零碳园区。目前零碳园区正在加速铺开并逐步成熟。
2 零碳园区五大典型案例
1. 海信江门零碳智慧园区
海信(广东)信息产业园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是集多媒体、家电、通信以及相关配套产业链产品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制造型工业园区。海信江门园区主要通过能源转型以及应用转型推进园区低碳化改造和产业升级,打造零碳智慧园区。
在能源转型方面,园区搭建能源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节能实现智慧能源管理。在应用转型方面,园区一方面通过打造零碳建筑,对空调通风、集中供暖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实施生产过程节能措施,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零碳生产,降低单位生产值的能源消耗,实现园区绿色发展。
2.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位于蒙苏经济开发区江苏产业园,拥有丰富的能源、化工、建材等资源。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基于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智能电网系统,推动能源转型,构建以“风光氢储车”为核心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同时,配合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零碳产业及电解铝、绿氢制钢、绿色化工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以零碳能源为基础的“零碳新工业”创新体系。
园区中80%的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的能源基于智能物联网的优化,将会通过“在电力生产过多时出售给电网,需要时从电网取回”的合作模式,实现100%的零碳能源供给。
目前,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已建成一座占地面积约400亩、一期10GWh产能的现代化动力电池工厂,根据规划,二期总产能将提高到20GWh,每年将为超过3万台电动重卡提供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耐久性和高性价比的动力电池,还可为风光储应用提供超10GWh储能电池,支持风光储氢等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大规模降低电力成本。
鄂尔多斯远景零碳产业园效果图
3. 青岛中德生态园
青岛中德生态园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规划面积11.6平方公里,拓展区29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是由中德两国政府建设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中德生态园围绕生态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低碳产业的配置和发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与推广“三大领域”,建立零碳试验区指标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城融合型零碳社区建设模式,力争率先打造零碳试验区、碳中和灯塔基地。
园区通过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推动能源转型。同时打造零碳建筑,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和装配式建筑,实现100%绿色施工、绿色建筑。此外,推进园区管控数字化转型,建设零碳操作系统,实现数据支撑园区碳排放监测和管理。
其中在用能耗能方面,中德生态园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青岛市首个“非煤化”试点区域之一,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并实施泛能网技术,运行山东省首例泛能网联网,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达16兆瓦,供能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另外,中德生态园打造“智能绿塔”模式,采用新型太阳能光伏板作为外层幕墙,通过光伏电池板的使用,为建筑及其用户的用电需求提供支持,将获取的能量暂时保存在建筑内的高效锂离子电池中,平衡社区内的载荷电流,减轻国家电网的顶峰负荷。
4. 重庆AI city园区
重庆AI city园区主要通过打造零碳建筑推动园区应用转型,实现园区能源自给,减少园区碳排放。此外,园区构建“智能大脑”,推动园区管控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智慧化节能化管理运营,并刷新“最完整的5G城市智能生态、首个机器人友好园区、最大的步入式屋顶花园、碳中和低能耗社区”等多项纪录。
重庆AI city园区效果图
重庆AI city园区通过在建筑之间分散式部署智慧杆塔、智能座椅,在建筑屋顶铺设光伏,实现园区能源自给,从而减少建筑碳排放。智慧杆塔集智能照明、环境监测、绿色能源、设施监管等功能于一身。一方面自带光伏,能够执行公共智能照明并充当汽车充电桩、USB手机充电装置给园区用户电动汽车和手机充电,实现绿色能源供给,降低碳排放。另外,建筑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并铺设屋顶光伏,提升园区能源自给率。
5.陕西中国石化
中国石化从勘探、开发、生产、储运、加工等多个方面推进生产制造型园区数字化转型。具体表现在,通过搭建一体化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生产运营业务协同、高效指挥,提升园区集约化、一体化生产管控能力。通过利用物联网、三维模型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对全厂污染排放点和职业危害监测点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和预警,实现“三废”达标排放,园区预测预警能力、本质安全环保水平显著提高。
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架构图
3 各地区政策盘点
根据最新研究,全国2543家工业园区碳排放量占比已高达31%,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完成双碳目标过程中的一块硬骨头。以下为各地零碳园区相关目标:
1、北京:
到2025年,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VOCs环境浓度较监测基准年力争下降10%以上。
2、上海
“十四五”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创建完成一批高质量的低碳发展实践区(含近零碳排放实践区)和低碳社区(含近零碳排放社区)。
3、天津
应与实施主体的自身条件相结合,重点分析示范建设的基础条件、技术优势和减排潜力,明确组织管理、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等。
4、重庆
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打造静脉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构建绿色工业体系。
5、成都
到2025年,力争建成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共不少于30个;建成近零碳社区不少于30个,实现区(市)县全覆盖。
6、深圳
“十四五”期间,分批推进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建立实施效果动态跟踪评价机制。
7、广东
到2025年,宣传推广我省近零碳排放区建设经验,在全社会各行业领域引领“零碳”发展新风尚,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8、江苏
以能源活动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为重点,研究制定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指标体系和建设指南,强化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政策支持。
9、浙江
《浙江省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评价导则(2022版)》,设立资源利用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等7大项评价指标,鼓励园区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开展工业节能诊断。
10、山东
积极开展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在青岛、烟台、威海等市及其他基础条件较好、有建设意愿的地区,率先开展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技术创新。
11、四川
力争到2025年,建成一批近零碳排放园区,在近零碳路径探索、场景打造、投资融资、技术应用、数字赋能、统计核算、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2、湖北
试点区域和领域必须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具有一定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基础,且减碳空间较大、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
13、福建
依托宁德、泉州、莆田、福州的新能源产业园区,推动零碳智慧工业园区的创新示范应用。
14、安徽
构建入河排污口和重点工业园区监测体系,探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监测试点。
15、江西
深化实施低碳试点示范。扎实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低碳园区试点等工作。
16、广西
按照国家部署,适时选择基础好、特色鲜明、代表性强的城镇、工业园区和企业,探索开展近零碳或零碳试点建设。
17、贵州
提升园区绿色化发展水平。以清镇经济开发区等为重点,适度发展20个国家或省级的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资源能源梯级利用、污染物集中高效处置的样板。
18、湖南
推动低碳试点示范建设。强化低碳城市、低碳工业园区、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完善试点考核评价体系。
19、河南
深入推进低碳试点建设,持续开展低碳试点城市、县(市)、社区、园区和示范工程建设。
20、河北
在张家口市实施二氧化碳达峰综合性示范工程,推动近零或零碳排放区试点示范。
21、陕西
深入推进延安市和安康市2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鼓励各市(区)积极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创建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校园等。
22、山西
2025年底前,完成首批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低碳试点建设取得新进展,低碳、近零碳排放试点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23、内蒙古
实施工业园区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示范工程,基于园区用能水平和负荷特性配置一定规模的新能源项目,激励园区自备电厂参与调峰,实现新能源全额自发自用。
24、海南
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科学编制新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修编既有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
25、辽宁
积极争取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造模式.鼓励园区推进绿色工厂建设。
26、吉林
加快白城、松原“绿电”示范园区建设,提升清洁能源本地消纳能力。
27、黑龙江
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十四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0%左右。
28、宁夏
培育绿色园区12个以上、绿色工厂100家以上,开发推广工业绿色产品25个以上;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
29、甘肃
持续推进嘉峪关工业园区低碳试点建设,鼓励其他省级园区开展低碳改造。继续做好白银市、庆阳市(西峰区)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
30、云南
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推动西双版纳州碳中和示范区建设。
31、新疆
坚定不移推进企业入园,严格园区准入标准,完善和落实园区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环境风险防范。
32、青海
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打造零碳产业园和零碳电力系统。
33、西藏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积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4 如何打造零碳园区?
建设零碳园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制定顶层规划:将减碳目标与公司战略和业务相结合,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时间表。
推动产业链“双碳”进程: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零碳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生态链。
建设新能源设施:积极布局新能源设施,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园区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推广节能技术:加强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实施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废弃物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建设智能化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园区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提高园区的整体运营效率。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零碳园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以促进零碳园区的快速发展。
总之,建设零碳园区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
来源:碳中和学习与实践